冬访羌村

冬访羌村

隆冬季节,随“重走杜甫文化之旅”走进了鄜州羌村,即今之富县县城西北的茶坊镇大申号村。安史之乱初期,杜甫把家属辗转送到羌村住下,自己只身投奔在灵武即位的唐肃宗,途中被叛军俘获押回长安。从长安逃脱去凤翔朝见肃宗后再次回羌村探望,在这里写下著名的《北征》《羌村三首》《彭衙行》等千古名篇。

从富县西出口下高速公路后,经过了15公里坑坑洼洼的乡道,便看到路边出现“羌村行政村大申号小组”的指示标牌。下车随人群去杜甫故居途中,居然看见三棵用铁护栏保护的粗壮国槐,村民告诉我这样的古槐全村有六棵,说明这里的确是一座历史悠久的老村。走不远就见到杜甫住过的两孔砖窑,右边窑顶题额“安贞吉”,落款“民国辛未年”,应是1931年翻修的印记。老乡说窑洞原有三孔,右边一孔已塌,我看见仍堆放着塌掉的砖瓦。从上锁的门缝向里瞅,地面凌乱地堆放着杂物,两窑之间似乎还有狭小券洞相连。窑前有一盘石磨、一条刻花纹石槽,均沉没在杂草之中。看见有游人来到,村里七八位村民便凑来看热闹,三位老者告诉我,民国年间时窑洞为酒坊所占,村子因之也改名“大申号村”。几乎天天都有参观者来,日本人也来过。一位姓赵的妇女说,她家从外地迁来这村已有50年。村里有30多户,主要靠种苹果为生,但这几年叫“冷子”(冰雹)打了,收了也卖不上价。年轻人都离乡打工了,村里只有老弱妇孺。窑前左方有一棵梨树和两棵槐树,冬天叶子落尽,都萧索着,村民说春天白色梨花开满全树很好看,还说村外公路边有一棵大柳树,三四个人围不起来。我们合影时,让旁边的四位大嫂也参予进来。拍照后加了其中一人的微信,便把照片给她们留下了。

地方很小,一览无余,可我还是绯徊在窑前小院寻找着什么。哪里是“柴门鸟雀噪,归客千里至”的柴门?哪里是“邻人满墙头,感叹亦歔欷”的院墙?哪里是“夜阑更秉烛,相对如梦寐”的炕头?这些分明应该都有,可现在都没有了。在杜甫诗里,羌村充滿活力,深接地气,既有久别重逢,又有天伦之乐,更有邻里相善,虽在战乱之中,也能感受到举家和睦邻里相亲的浓浓情意。

羌村出名主要是杜甫几首名作都与这儿有关。杜甫被囚长安时作的《月夜》:“今夜鄜州月,闺中只独看。遥怜小儿女,未解忆长安。 ”表达了在妻离子散背景下对羌村家人的深情思念。回到羌村写的《羌村三首》,通过战乱年代北方农村之一角,反映出当时社会现实与诗人心系国事的情怀。在羌村写的《北征》,前面写得假探亲,并抒发忧愤国事不忍遽去的感情;中间写归途观感,描绘出山河破碎生灵涂炭的悲惨场景;后面写到家后悲喜交集的情形;结尾表达对平乱在即、中兴在望的热切期待。全诗把家庭的命运和整个国家的命运紧密地结合在一起,从家的角度反映了时代的真实面貌。

离窑洞三公里路边石上刻着“少陵旧游”四个行书大字,甚为遒劲。明万历年间,曾任山东巡抚的进士王邦俊告老还乡,他建别墅的郭家庄离羌村不远,便题写这四字刻于悬崖上。这说明在明代羌村已是一处知名景观,有形形色色的人前来寻访。一千年过去了,世界翻了一个个,这里仿佛一切如旧,还停顿在洪荒蒙昧状态。偏僻的山村依然偏僻,荒芜的土原依旧荒芜,除了一批批发古之幽情的骚人狂客,杜甫并没有给他昔日的老乡带来好运和财富,却还都枉顶着一个“富县”的空名,说不上是悖运还是悲哀。

告别羌村,告别父老乡亲,留下这份难忘的记忆,也留下一首拙词《蝶恋花·访羌村》:“两孔土窑无野叟,遥想唐朝,诗圣探亲久。劫后余生惊惧走,荒乡团聚高擎酒。 崖畔古槐村口柳,一树梨花,思念年年有。野菊路边知故旧,摇摇摆摆频低首。”

信息来源:新浪微博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

相关推荐

第五人格:头像框
mobile365官方网站立即加入

第五人格:头像框

06-30 👁️ 2828
人死后为什么一定要用布盖住脸?并非迷信,而是有科学依据
mobile365官方网站立即加入

人死后为什么一定要用布盖住脸?并非迷信,而是有科学依据

06-29 👁️ 5124
dnf服务器合并信息,DNF九年来最大改动!全服合并为9个大区 卢克频道过百